万事开头难,难的不是想法,是行动。找对门路,再加上逼自己一把的勇气和信念,自然破题。很多时候,家庭责任往往成为创业者踏上征程的最原始动力。
第1个故事 860元钱
1984年,四个儿女的单妈妈已经51岁,大女儿单玉萍已经出嫁,二女儿单玉香、大儿子单存诚都到了结婚的年龄,小儿子单存礼正在上学。女儿出嫁可以少花钱,可儿子结婚却需要一大笔钱盖房子,现正是家里用钱、缺钱的时候。单妈妈整天发愁,怎么样才能挣到钱养家糊口。
有一天,单妈妈跟二女儿商量说:“咱们祖上有做鞋的手艺,你们姊妹几个又都会做鞋。那我们自己家做鞋吧?”玉香听后也觉得挺好,说:“这是个好法子!”
单妈妈当即就说:“快把你大姐、大姐夫叫回来商量商量”。单玉萍和丈夫王吉万回来后,一家人开了一个会,大家都很赞成单妈妈的点子。可是做鞋需要买皮料、买工具、需要缝纫机,钱从哪来?
单妈妈从抽屉里拿出用手绢包好的钱,小心翼翼的打开,10块、5块、3块、2块,全家人一起数了数,总共560块,这可是家里的全部积蓄。
大女婿王吉万也拿出自己从部队复员回来后,手里仅有的300块,总共凑了860块钱,成了亨达最早的创业资金。
第2个故事 一台旧缝纫机头
创业开头难,资金有限更让创业难上加难。 刚创业时,亨达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从牙缝中多年积攒出来的这860元创业资金,首先要买鞋面皮料,内里皮料,鞋底料、鞋跟、鞋楦等各种辅料,还要买胶粘剂、各种工具等等。除了这些必需的材料、设备外,更重要的还需要一台缝纫机。 单妈妈数了数创业的860元剩下的钱,甭说买台新缝纫机,就是连一台完整的旧缝纫机都买不到,这可愁坏了一家人。老伴单义海当时在乡拖拉机站当站长,在那个年代也算是“见多识广”,正在一家人犯愁时,他说:“我听说旧货市场有卖二手缝纫机头的,几十块钱就可以买到,我们也去看看,买个二手机头,回来自己安个架子照样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家人沮丧的心情马上兴奋了起来。 第二天一早,单义海骑着自行车进了城,转遍了整个旧货市场,最终花了20元买了一台二手的缝纫机头。缝纫机头一驮回家,全家人别提有多高兴了,用油把机头擦得铮亮。单义海是个手巧的能人,他转旧货市场时就细细观察了完整缝纫机的架子。回来后他马上着手,四处搜集一些木料,又是手锯、又是钻眼,叮叮当当忙活了三天,终于给这台二手的缝纫机头装配上了架子,虽然简陋,但是使用起来功能一点都不差。 单妈妈和儿女们,争先恐后的坐在缝纫机前试机,那高兴和自豪的心情,像现在的人开上了宝马汽车。正如赵本山小品说的:“手电筒是家里唯一的家用电器”,在当时,这 台二手缝纫机头也是亨达创业时最现代化的设备,它为亨达做出了第一双鞋,趟出了亨达创业的金光大道。 第3个故事 11碗疙瘩汤
亨达刚创业时,从采购皮料、制作到销售都是单妈妈带领几个儿女,当时全职的只有单玉萍、单玉香和单存诚,王吉万当时还在农牧局上班,只能在下班和休息时帮忙。因为会开车,王吉万主要负责采购。 1985年,王吉万开着车到胶州采购鞋楦,途径大沽河时,唯一的一条沙河小路越走越崎岖,虽然小心翼翼,由于路不熟悉,还是将车陷在下面的沙滩,无法出来。当时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拖拉机帮忙把车拖出来,饿了一天的王吉万赶回家时已经是半夜。 到家时,一家人还在忙着做鞋。单妈妈马上起身为他做了一锅疙瘩汤,对于饥肠辘辘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难得的美味。一碗、两碗、三碗……一碗接一碗,他一口气整整喝掉了11碗,更确切地说是11碗半。这样的事,在当时是家常便饭。每次进货,王吉万天不亮就去等公交车,从即墨到青岛,大约要颠簸3个小时,下了车他立刻小跑着进货,因为下午返回即墨的车是3点。常常到了晚上,他才吃上当天第一顿饭。 再后来,条件稍好点,每次出门王吉万都带着一瓶啤酒一根火腿肠,在车上吃上第一顿饭…… 说起当年的疙瘩汤,王吉万仍然津津乐道,他经常开玩笑说:“因为当时就做了那么多,要是做得再多些,估计还能再喝几碗。也就是经常吃饭不靠点,从肠到胃的所有炎症我都得过了”。 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 第4个故事 下 海
1985年,亨达的小作坊虽然刚发展了1年,在当地却已经很有知名度。他们每天生产三四双皮鞋,每双鞋能卖12元。由于鞋子质量好,加上当时整个市场求大于供,卖价从12元、13元到15元……很快就卖到了20元。于是全家开始招兵买马,工人很快达到30多人。 当时,王吉万还在即墨市农牧局当司机,他敏锐地感觉,商机就在眼前,是时候专职创业了。可辞职却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在当时,人人都向往“铁饭碗”,司机的工作又比较体面和轻松,家里人也因为王吉万有这个体面的工作而非常荣耀。 反对最强烈的是岳父单义海:“这么一份光鲜的工作不能扔,做生意不是长久之计,万一政策变了咋办?” 王吉万心里其实也有点犹豫,但是看准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巨大变化,他坚信党和国家倡导的方向是正确的,这就是机遇!1985年“五一”前后,尽管家人都反对,但是王吉万背着家人毅然决然放弃了“铁饭碗”,回家经营起了皮鞋作坊。 在几个兄弟姊妹中,虽然王吉万最不会做鞋,但因为他是高中毕业生,又在部队接受过正规教育,所以大家还是不约而同地推荐他做带头人。 虽然人又不多,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王吉万全部按照军队的管理,制定了详细的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等,从产品生产到日常管理,面面俱到。就连大家去上班骑的自行车,都是一字排开,摆放得整整齐齐。 当时的员工大多是三里五村的乡亲,很多比王吉万大很多,但是提起王吉万,大家都很服他,觉得跟着“王厂长”干,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就这样,靠着独特的经营智慧和军人特有的品质与魄力,王吉万和兄弟姊妹把起步的亨达事业经营得红红火火。 第5个故事 亨达的由来
1988年3月份,单妈妈开办的家庭作坊搬迁到小工厂生产(现在股份公司的前身),企业相对正规一些了,规模大一些了,也到该给企业起个名字的时候了。当时大家七嘴八舌的起了很多名字,都不尽人意。一个初春的夜晚,万木复苏,夜空明净,皓月高悬。王吉万仰望星空,一颗流星划破天际,霎那间“亨得利”的名字,在脑海中闪现。“亨得利”是当时位居青岛市商业街中山路上的一家百年老店,专卖各种手表和眼镜。王吉万对“亨得利”这个品牌名字很感兴趣。受其影响,萌发出了“亨达”这个名字。感觉朗朗上口,有品味,也很洋气,但是并没有深究其内涵。 一次偶然的机会,董事长认识了一位很有涵养的易经大师高先生,经他测字推理后,认为这个名字起得大吉大利,亨通宇宙,财运畅达。他进一步阐释道:“亨,元亨利贞;达,通达天下”,“元亨利贞”语出中华传统文化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的首卦——乾卦中的四种基本性质:“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意为:具有万物创始的伟大天圆,亨通顺利的成长,祥和有益前进,贞正坚固。 事后多年回忆起来,董事长王吉万感觉“亨达”这个名字是天意的吉祥兆头,也是亨达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最早的渊源。
第6个故事 第一笔贷款
1988年,是亨达发展第一个转折期,也是发展史上里程碑的一年。亨达由原来的家庭小作坊,搬到营上镇。搬家、安顿好了已经是3月份,王吉万发现,此时已经错过了春 、夏鞋最佳的开发和生产时间,于是他做出一个出乎意料的决定:停下生产计划,全年改做冬季的女式半筒马靴! 这个决定,很多人都觉得难以理解。但是王吉万凭着敏锐的市场触觉,觉得1987年冬天冬靴需求旺盛,1988年冬天冬靴肯定会卖得火。这是个“比建三峡大坝还艰难”的决定。“全年利润压到一个季度,压力可想而知。” 为了配合这个决策的执行,缺资金的王吉万只能是去银行贷款。 “那个时候,别说银行贷款,只要自己的日子过得还行,谁都不愿意去借钱,也都借不起。”可是王吉万为了企业发展,生平第一次走进银行,毅然贷款10万元,全部投入鞋厂当年的运营。 实际上对大家的不理解和担心,王吉万压力更大,库存产品挤占资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安全问题,仓库里堆满全年生产的冬鞋,一旦失火,全年的心血将毁于一旦! 就这样,1988年的亨达工人就做了一件事:集中精力,打造一款舒适、时髦、保暖的女式半筒马靴。 自助者,有天助。1988年冬,王吉万的预见果然成为了现实,那年冬天,天气出奇地冷,加之当年几度的抢购风,亨达马靴一上市被抢购一空,形成了一场“亨达抢购潮”。 王吉万笑着回忆说:“当年想留一双给自己穿都没有了。”随着亨达产品的旺销,亨达的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第7个故事 “巨款”买商标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知识产权、商标在老百姓的脑海里基本还是零概念,许多企业经营者也是一知半解。 创业初期的亨达,朦朦胧胧地有了商标的意识,开始借用“青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产品包装选用“青岛皮鞋”作为临时的产品标识。 90年代初,国家开始倡导规范商标的使用。具有品牌前瞻意识的王吉万,立即意识到了商标的重要性。 那时候,企业名称已经使用了“亨达”字号,但没有注册商标,去商标局注册“亨达”商标成了第一选择。 然而,令王吉万没有想到的是,商标局受理之后,给出的答复竟然是:“亨达”商标已被其他企业在先注册了。 由于当时信息条件限制,无法检索查明是哪一个地方的哪一个企业注册拥有了“亨达”商标。无奈,王吉万请人重新设计了一个“贝亨”商标,并进行了登记注册。 然而,带有“贝亨”商标的产品推向市场后,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市场冷落。许多百货商场经理、柜长纷纷打来电话,反馈说:“‘贝亨’商标消费者几乎不认可,大家还是认“亨达”这个牌子。” 来自市场的反馈,让王吉万再次认识到了商标的重要性。 当过兵的王吉万,历来讲究依法、按规矩办事。于是,他痛下决心,要把“亨达”商标所有者找到。 后来,经过一番周折,获得了第一个“亨达”商标信息。派人跑到江苏求证落实,结果发现原来听错了,对方拥有的商标叫“鸿达”而不是“亨达”。 按照当时《商标法》的规定,音同、形同在同类产品商标中只能在先注册使用。按照王吉万的理解,“鸿达”尽管不是“亨达”,只要能够买到手,也等于拥有了商标权。 于是委托一个和对方熟悉的供应商再次沟通,对方提出的转让条件是:库存的1500双男鞋,以200元一双的价格一次性收购,另外再付80万元的商标转让费。 当时还在创业起步阶段的亨达,显然承受不了这么高的报价。不死心的王吉万在继续和对方保持沟通交涉的同时,继续查找寻求其他相关信息。 苍天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事情有了新的转机。 江苏的那位供应商又给王吉万提供了一个信息:“我最近发现在四川资中,有一个皮鞋厂,他用的商标就是你现在最想用的‘亨达’商标”。 闻听此言,王吉万喜出望外,连忙第一时间派出当时的企业法律顾问杨东贤,搭乘飞机直奔重庆。临行前,王吉万特别授命杨东贤:“只要属实,100万以内,你可以当场拍板买回‘亨达’商标权!”第一次坐飞机的杨东贤,下了飞机,又急忙坐上了长途汽车。几经周折到达资中县时,天色已晚。心急火燎的杨东贤,仍然摸黑找到了皮鞋厂,一打听,工厂竟然因为经营不景气,面临着关门倒闭的处境。杨东贤喜出望外,他知道收购商标的事情有门了。 次日一早,杨东贤来到工厂,找到相关负责人。老牌国有企业的对方狮子大开口,已经掌握了对方底细的杨东贤沉着应变。 一方面,大讲让“亨达”品牌规避破产风险,继续存活下去的意义,一方面大讲不远千里从山东到四川谋求商标转让的诚意。几经谈判,对方终于被杨东贤所讲创业的艰辛和对“亨达”商标的痴情所感动,终于同意以30万元成交。 雪中送炭的30万,给了当时陷入不景气困境的对方很大的资金支持。连他们自己也没想到,这个1983年无意间注册下来的“亨达”商标,最后又给他们带来一笔意外的收入。 这就是1984年创业起家的亨达股份,却拥有一个1983年就注册使用的“亨达”商标的商业传奇。 30年后,亨达股份续写商标传奇,“亨达·孝亲鞋”独一无二地使用双商标,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令人称奇的孝亲佳话。据专业机构评估,目前“亨达”商标市值已达10亿元。 在当时,万元户都极其少见,王吉万力排众议,舍得一掷千金,花30万元的“巨款”买回来一个“虚”的名字,很多人觉得太冲动。30年后的今天,人们才发现,当年王吉万的这个决策,那才叫魄力。 “巨款”买商标的故事,原来花的是小钱,捡回来的是个聚宝盆啊! 第8个故事 蛇皮袋子背出来的时尚
1993年底,珠光革的皮鞋开始逐渐流行,但是整个北方地区都没有珠光革供应商,要采购只能到福建省,预见到珠光革鞋会“火”,单存礼决定亲自到石狮市采购。 不熟悉环境、也没有人脉,单存礼孤身南下。当时银行业务还不发达,只能办理汇票,但必须有具体供应商户头才能办,所以只能带现金。 精明能干、胆大心细的单存礼,临行前将钱全部装在一个蛇皮袋子里,以避人耳目。来来回回他都背着这样一个破蛇皮袋子,里面现金足有几万元,丝毫没有人注意他。 93年,珠光革还是一种刚流行的新材料,大家对这种材料在购买时技术指标也是毫无所知,众多供应商如何选择? 单存礼逐一比价议价,一天下来,几乎转遍了整个市场。他发现当时珠光革主要有进口的和国产的两种,从外观上并无大的区别,但是进口的材料价格比国产贵很多,大部分厂家都是选择的国产,唯独单存礼选择了进口的珠光革。 从刚创业时,亨达就坚持每一双鞋都要做到完美。单存礼虽然当时从外观上并看不出进口材料比国产材料好在哪里,但是他知道:“一分钱一分货”,所以,宁愿放弃利润高的国产材料,也要让每双鞋都做到完美。 整个1994年,珠光革皮鞋非常流行,因为公司把握住市场流行趋势,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一度脱销。 但是不久,进口材料的优势就显现了。市面上很多珠光革鞋一折就爆面,唯有亨达的鞋没有爆面,这更加加深了亨达皮鞋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美誉度。 就这样,单存礼多次到福建采购,每次仍然是背着蛇皮袋子,不仅用蛇皮袋子背出了一片时尚鞋的市场,而且因他善于洽谈业务,采购过程中谈定了多家供应客户,也为公司打开了南方采购的市场。第9个故事 第一条流水线
随着亨达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产品供不应求。各地前来采购提货的车,一辆接一辆,经常排起长龙阵,有的人为了等货熬到夜里12点,甚至凌晨。 1994年秋天,亨达决定组建第一条生产流水线,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制鞋设备。单存礼总经理带领何志强、孙正财等人,前往昌乐县学习。学习一结束,单存礼就开始公司成型流水线的安装。成型车间在老厂4楼,流水线都是卧式烘箱等大型设备,很难从楼梯搬运。大家集思广益,把车间的大窗框卸下来,用大吊车破窗而入运送。虽然运进去了,但是安装同样是个大问题,卧式烘箱足有几千斤重,车间内又无法使用吊车。 单存礼见势,一声令下:“女员工在旁边看着掌握方向和脚底安全,男员工都跟我一起上”,他带领大家发扬“大庆铁人”精神,用碗口粗的大原木套牢钢丝绳,用肩膀往里扛,大家喊着:“一、二、三”的号子,一点一点往流水线挪。当时,虽说已是深秋,但汗水顺着脸往下淌,身上的衣服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每个人都咬着牙撑着,很多女员工看到当时的情形当场就流下了泪。中午,大家简单吃个火烧,顾不上休息,接着再干,每个人肩膀上都磨破了皮,火辣辣地疼,但是没人退缩。 就这样,连续奋战了十多个小时,终于把设备安装完毕。大家不由欢呼起来,很多人脸上汗水混着泪水…… 流水线安装好了,只是第一步,最关键的是后期的设备调试和使用。虽然经历过培训,但实操中还有许多技术难关,单存礼亲自靠上,白天黑夜守在车间跟员工们一起攻关,有时候干脆住在车间里。 在单存礼的带领下,第一条生产流水线终于顺畅起来,产量从每天400双、500双、600双、800双稳步提升…… 昔日单兵作战的“小鞋匠们”,用上了机械化的流水线,不仅提高了产品产量、质量,还降低了劳动成本,使亨达向现代化大生产,迈出了新的一步,为亨达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