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磨子桥到西部智谷,一路行来我们看到了武侯创新创业的欣欣向荣、听到了武侯创客热烈的心跳、触摸到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脉搏……”近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联合组织的“2016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美丽四川行”活动走进成都市武侯区。
来自美国《美中时报》、德国《欧洲新报》、意大利《世界中国》等18个国家的22家海外华文媒体,用手中的镜头与笔触聚焦武侯区“两核共振、四区联动、多点支撑”的创新创业实践与双创故事,在他们眼中,成都武侯区就是一片属于创新创业者的“桃花源”。
搭建平台 知名孵化器扎堆入驻
武侯区因武侯祠位于境内而得名,是四川省成都市中心城区之一,也是中国国务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区。
去年以来,武侯区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积极构建“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内生性发展”的创新创业工作模式,围绕“两核共振(磨子桥和西部智谷)、四区联动(街区、园区、校区、社区)、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和典型示范、梯次推进的原则,带动、引领全区“双创”工作,取得明显实效。
数据显示,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5.2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04.1亿元,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8亿元,实现地方税收收入33.5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9.5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地方税收收入总量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区前列,民营经济综合实力连续十一年位居四川省首位。
武侯区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以磨子桥广场为圆点,覆盖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区域,由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专业运营管理机构亿达控股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打理。
“我区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内生性发展’的全新模式,将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最终打造成为‘蓉漂’创新创业的首选之所和中国西部地区的创新创业新地标。”武侯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将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和西部智谷创业园区分别确立为两大创新创业核心集聚区,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为孵化、展示、交流和培训等为主的综合展示平台,西部智谷创业园区为承接孵化成功后产业化项目的加速器。
自武侯区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于去年10月21日正式开街以来,该区与四川大学等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结成“磨子桥创新创业联盟”,首批2万平方米载体已投入使用,已经引入120个创业公司(项目)。
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运营者、万众创业场总经理鲍灵果透露,到2016年底,该区创业人才预计将达到2000人,将建成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载体,孵化各类创新型小微企业500家。此次发布的创新创业若干政策,将扶持更多创业者实现梦想,提升“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品牌影响力,助力磨子桥成为中国创新创业的重要地标。
多举并进 推动创新创业发展
作为2016年的工作重点,武侯区早在今年初便提出了“打造创新创业高地”的全新目标,将推动形成核心引领、全域覆盖的创新创业区域布局。
通过充分调研谋划,该区确定了“两核共振、四区联动、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即发挥磨子桥和西部智谷创新创业聚集发展的极核带动功能,促进创新创业街区、园区、校区、社区联动,积极打造遍布全区的创新创业各点位,凝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强大合力,使之转化为繁荣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成都市武侯区当前发布支持促进创新创业若干政策,承诺给予创新创业人才项目最高100万元补助,支持创客从百手起家到满载而归。
据了解,武侯区此轮扶持创新创业新政,分别从人才聚集、载体建设、企业创新、金融服务和创业活动五个方面发招,涵盖了创新创业全链条各环节。
武侯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区还通过实施政务服务改革,降低创新创业门槛,企业注册可“一址多照”、“一照多址”,还采取了业务代办、网上申报等措施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
武侯区还在金融服务方面支持创新创业,比如对获得“武侯成长贷”、市科技部门“创业贷”、天使基金投资的企业均给予补助或奖励,同时鼓励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到武侯区注册并投资区内企业;出台支持创业活动的政策,对承办国际性、全国性、全省重大创新创业活动的服务机构以及代表武侯区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创新创业载体、企业和团队给予补助和奖励。
品三国文化 感受古蜀之美
而成都武侯区的魅力,不仅仅宜商宜业,这里更是宜居之地。
作为中国国务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区,成都武侯区因武侯祠位于境内而得名,文化底蕴深厚。
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作为刘备和诸葛亮两位历史英雄人物的纪念地,这里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三国文化源远流长,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更是家喻户晓。从织席贩履到三顾茅庐再到蜀汉立国,刘备筚路蓝缕终成大业;从隆中对到出师表,诸葛亮鞠躬尽瘁流芳百世……
“向刘备学创业,向诸葛亮学创新,”在武侯区,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的传奇从没被历史淹没,他们创新创业的精神穿越千年。
“关于三国历史,我印象最深的是空城计的故事。这也许不是诸葛先生最著名的一个故事,在我脑海中却挥之不去。”意大利《世界中国》编辑部主编王虹说,成都除了有文化的底蕴,又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创新。成都这样的城市是更容易吸引外国人的关注。
与此同时,当天武侯祠博物馆中,一家成都本土制鞋企业展厅里,56个民族图腾、56种民族纹案,古老文明与现代时尚相结合,通过蜀绣针法绣制的56双集合中国各民族元素的蜀绣鞋也得到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连连赞叹。
在他们看来,在这样深厚多彩的文化底蕴大背景下,对成都进一步加快创新工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吸引外资也有着很好的作用。”
(周迪迪 汤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