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艺术新闻

范曾何以被书画圈子攻击

时间:2016/5/28 12:02:30  作者:丛中笑  来源:日本财经周刊  查看:2  评论:0
内容摘要:中国书画大师范曾近日成了网上舆论的新焦点。事情的原委是21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研讨会”,研究院院长范曾教授主持会议,并限韵作诗为贺。他本人当场做了一首赞扬这次座谈会的七律诗,其他人另做和诗8首。事情被人传到微信和微博上,一些人从道德角度对范曾发起攻击。他们把范...

范曾何以被书画圈子攻击

中国书画大师范曾近日成了网上舆论的新焦点。事情的原委是21日上午,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召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研讨会”,研究院院长范曾教授主持会议,并限韵作诗为贺。他本人当场做了一首赞扬这次座谈会的七律诗,其他人另做和诗8首。事情被人传到微信和微博上,一些人从道德角度对范曾发起攻击。他们把范曾的行为定性成“投机”和“谄媚”,宣扬知识分子应保持“气节”。在这当中,一些人翻出范曾二十几岁时与沈从文的过节和沈对他的道德批评,以及范曾上世纪“八九风波”之后出走西方后又争取回国的那段曲折。网上的这些声音似乎要把范曾“一棍子打死”。范曾今年76岁,可谓功成名就,也经历了世间很多变故。批评他的以青壮年为主,代沟的两侧,价值观的磨砺程度未必是一样的。像投机这种事,对76岁的人来说,吸引力很可能也不太一样。从网上扒出的“范曾历史”看,范曾在政治上曾经有过摇摆,由于政治立场的变迁常与一个人的认识有关,我们也无从知道范老先生的这种变化有多少是因为他的“道德因素”。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对于范曾复杂的一生,政府方面给予了包容。范曾1993年回国后,曾长期低调,他的个人身份定格在了画家和北大教授上。现在互联网上的一些人似乎不肯包容这位老人,就因为他写了一首支持政府举办文艺座谈会的诗。这是互联网虚拟社区看来永难治愈的一种偏执。座谈会之后,除了社会的广泛支持,网上也呈现了一些针对具体人和事的情绪。它们或者让人想到文人相轻,或者像是“逢官必反”的借题发挥。范曾成了新的受害者。对范曾的讨伐是政治吗?以上引文摘自互联网。为了引伸本人的评论视点,另据一家日报专栏的《文化观察》文章介绍专家观点:


范曾在北京大学主持的文艺座谈会
    ■范曾的画长期以来一直被书画圈子热议,无论是他的书法、绘画或是国学演说创造的奇迹,总是被圈子圈外追捧或攻击。
    ■范曾无论如何评价早已经成为一位重要的书画领军人物,他不仅仅是在中国书画圈被卖得很贵而已,而这些重要包含了许多人为炒作的因素。
    ■“范曾事件”的后续效应会持续发酵,发热,最终“天价”泡沫迟早会破冷静替代,代之以有序、稳定、客观的范曾现象出现在大众视野……
    ■“范曾现象”的存在,只是非常枝节的问题,甚至值得世界评论家去关注和谈论,关于范曾被热议或是被追捧,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范曾研究会”功不可没……
    从中国美术界角度看:范曾之所以屡受攻击,我觉得关键是在于范大师始终一龙独盘荣宝斋,稳坐美术界首席财源的宝座,怎不遭人“攻击”。还好,美术界不是武林江湖,笔墨再厉害也比不上屠龙刀、碧血剑的犀利,没人会终其一生舍命去取“葵花宝典”,否则,哪有习总书记连续在2013与2014用范曾的人物国画作国礼送海外最高领导人?为此,大中国书画网在北京独家专访了多位美术理论家、美术批评家以及画家,学者们就当下中国绘画的宏观面貌和细节问题阐述了各自的观点。近日,作为“重估中国当代绘画”报道的述评文章,我们将从“范曾现象”切入,剖析范曾何以被书画圈子连连攻击与当下中国绘画现状的关联,发掘美术界对该事件的真实态度,从而了解美术界真正关注的问题是什么。这一切入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艺术与市场的关系、传统的革新与继承等话题。 
    “范曾诉郭庆祥名誉侵权案”的所谓“范曾事件”,笔者在百度网上搜索共有接近79万条查到的结果,显示出该事件在公众层面引发的高度关注。这一范曾事件自从前些年被《文汇报》“争鸣”栏目发表了一篇由收藏家郭庆祥撰写的署名文章 《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文章批评当下国内有些画家 “流水线作画”,不讲求艺术品质,大量复制自己的作品。其后,该栏目又发表了画家谢春彦的《钱,可通神,亦可通笔墨耶? 》一文。两篇批评文章虽未点名,但却触怒著名画家范曾,范曾随即将郭庆祥、谢春彦以及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告上了法庭。这是当代中国书画史上首次因书画批评而诉诸法律、将批评文章作者告上法庭的事件。
    范曾事件胜诉后,代之出现的文化界热门话题一直在我们关注的视野之内,读者关注“范曾现象”本身向前推进的情况,更加注意艺术质量的问题,特别是在当时媒体一边倒的批评范曾或是攻击范曾之际,有论家杨青云撰写《骂不倒的范曾》被《中国广播网》《人民艺术家》等发表之后,那些具有正能量的东西才是我们视线焦点报道的意义所在。    

     “范曾事件”扰扰攘攘持续至今,美术界内部究竟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热门人物、热门话题,就是中国绘画现状的缩影吗?画作拍出“天价”的大师能够被视为画坛的中流砥柱吗?有论家说:“我是研究国画的,也曾经在美院的国画系教临摹和创作实验的课程,但我们对范曾的作品,只研究他的白描。至于他流水线作画的事,虽然没有创造性,可是在当下书画界有名气的艺术家都在这样做。”               

    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评论家强调:范曾的画长期以来一直被书画圈子热议,无论是他的书法、绘画或是国学演说创造的奇迹,总是被圈子圈外追捧或攻击。 还有论家说“艺术史是做出最后检验的唯一标准。 ”因此,站在艺术史的角度,笔者认为,范曾之所以屡屡被圈内圈外纷纷热议,也是因为他一直在中国书画的风头浪尖上“他仅仅是在这一时期被卖得很贵而已,而这包含了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许多人为炒作的因素。在集体具有文化理性和更加尊重艺术价值的年代,范曾现象的特别个案也与官方荣宝斋连续11年宣传追捧范曾有直接关系,加之“范曾研究会”的推波助浪,范曾的画价不高都难。 著名美术评论家杜月涛说:“范曾现象在今天转化为艺术崇拜的特殊文化现象,严肃地评价范曾现象是我们在批判中国艺术界里积重难返的艺术发展中实质性的一种努力,是一种难得维护真理的铮铮之声!重要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与2014连续两年用范曾人物画作国礼送韩国与法国最高元首,这才是范曾现象最有意义的部分……”

    笔者在采访雅昌网友、著名画家祝秀琴时,她说::任何对范曾大师的攻击性批评都是别有用心,这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畸型心理”,把这种客观评议范曾现象的艺术个案实质性的讨论引导到纯绘画技术层面批评的企图都是徒劳的。中国艺术的进步决不是一两个评论名家的个人权威,个人话语权所能左右的。范曾这次在主持习总书记的文艺精神活动中遭恶意攻击,他们是不折不扣的艺术流氓,艺术堕落。事实证明,范曾现象的趋热走红恰恰说明中国的艺术只有在自由的,既畅所欲言又尖锐深刻,既客观分析又尊重事实的大背景下,不断展开的坦诚批评的基础上,这才是中国书画的希望所在……

一直从事绘画的祝秀琴,是一位有着执著理想的国画家,她喜欢画现实中表达人性精神层面的丰富性。“我希望摆在观众面前的作品不仅仅是被观看的艺术,它应当有一种拨动精神力量的责任担当。自有尊严,但不是人说亦说,平实、内在和带有人性中温润的文化元素。如范曾老师的代表作《老子出关》,在线条运用上,范曾用国画钩线技法,苍劲有力,充满生命力。此画用笔极为简练,浓墨勾衣纹,轻巧明快;淡墨勾人物脸部,细腻生动;干笔皴擦古松,厚重沉稳。在设色上极其稳重,寥寥几笔灰色调的着色处理,使画面呈现出淡雅色调,极其符合老子出关题材的人物氛围,同时老子的着衣留白更加突出了老子飘飘欲仙、不与世争的人物特点。对于牛的处理,浓墨熏染牛身、淡墨干扫四蹄及牛角,造成了浓淡对比,使牛富有动感。此画采用S形构图,使画面既简单又意味深远。人物主体老子处在画作的黄金分割处,突出了主体人物,简单的几笔古松和偏右的书童,很好地交代了前后的空间关系。在此幅画作中,人物老子目光虚淡、安闲自逸,折射出人物的睿智,孩童神采奕奕、稚态可掬,展现出此画的神韵。”   

她认为,画家要真诚,真诚才能传递真实,而真实是艺术的本质。
    面对汹汹而来的商品化浪潮,大中国书画院常务院长杨青云认为,中国当下的艺术市场还远远不够成熟,市场上现当代书画拍品可与范曾,齐白石、潘天寿等人比肩的寥寥无几,但拍卖的价格却显不出太大差别,以人为本的迹象明显。范曾无论如何评价早已经成为一位重要的书画领军人物,他不仅仅是在中国书画圈被卖得很贵的一个书画家,重要原因是包含了范曾本人重视宣传的因素。加上范曾公诸于报端、网络的斥责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一直以来很少有人为他说好话,但凡为范曾说句公道话者一概会被谩骂。当我们看到三道快枪《骂不倒的范曾》之后,也同样引起网络的指责。话又说回来,骂也好,上法庭也罢,是大师也罢,这些东西由不得几篇文章,几个官司和看似一边倒的舆论所主宰。事实是范曾依然活得很滋润,央视捐款范曾两次两千万,并且还是现款。习近平文艺座谈工作会上有他,中国文联联欢会有他,而那些骂他的人好像没有达到什么目的,一是没有把范曾骂趴下,反而越骂越红火,越骂越名扬天下。二是骂者真的是一无所获,倒让范曾本人扩大了世界影响力。以结果而论,骂范曾的人确实很可耻……     

杨青云认为,“范曾被围攻事件”的后续效应会持续发酵,发热,最终“围攻的声音”迟早会破冷静替代,代之以有序、稳定、客观的范曾现象出现在大众视野……   

    宇宙体书画家张雷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强调:不可否认,范曾一直就是艺术圈颇具争议的书画家,他的狂言壮语,他的书法绘画,他的国学论断,总是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最为让人注目的是范曾“坐四望五说”一直在风口浪尖上被人们所非议。范曾在绘画题材上,出于对古典文化的敬畏,其笔下的文人墨客,高僧大德、古哲先圣等历史人物,如老子出关,一直是范曾反复绘制的题材之一。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其实在传统中国画创作中,题材重复的问题一直存在,仔细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应酬甚众。当年齐白石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也画了大量题材重复的应酬之作,甚至“加钱添桃”,这一直是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所不能避免的问题之一。二、对该题材的钟爱。比如象征文人气节的梅兰竹菊,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画家笔下最受欢迎的绘画题材。三、艺术创作的需要。齐白石“芋苗下画虾蟹不下万幅”,雷同在所难免,齐老开始也是深以为耻的,但是为何后期“不辞万幅雷同”呢?我们可以从其《葫芦》一图的题跋中看出,“藤不垂,绝无姿态,垂虽略同,变化无穷也”,齐白石是在类似的题材中反复描绘,感悟,最终“在雷同中去除雷同”,实现艺术上的蜕变。黄胄的驴,徐悲鸿的马,也都是如出一辙,由此可见,“雷同”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不能突破雷同,在相同题材中汲取灵感创出新意,这才是我们与范曾老师所共勉的话题。张雷最后说,“范曾现象”的存在,只是非常枝节的问题,甚至值得世界评论家去关注和谈论,关于范曾被热议或是被追捧,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范曾研究会”功不可没……
    第三届范曾研究高峰论坛西峡峰会的策划者,著名书画家王新泉说:一些文艺工作者们普遍认为,在此之前的中国文艺界乱象丛生,已到了亟须整顿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应该用新的面貌和状态拥抱文艺大发展大繁荣的早日到来。范曾指出,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文艺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的文艺,要吸纳中国和世界的优秀经典;新时代的文艺家,既要有上迫云天的鸿鹄之志,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创造精神,爱人民要爱得深切、真挚。表现人民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首要任务,要使中国当代文艺从“高原”走向“高峰”。北京大学作为一个文化的重镇,要责无旁贷地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大会上,教授们限韵作诗为贺。    

    想不到那些“职业拍砖者”四处搜集“黑材料”,恶意攻击范曾在舆论场尤其是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这些指责范曾的人需要好好恶补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不要把文化大家的雅致之举与庸俗的谄媚混为一谈。此次范曾与诸位学者接力作诗、直抒胸臆地庆祝文艺座谈会,范曾用中华文化传统的方式表达对当前文艺事业发展前景的信心与期待,一方面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一贯重视,另一方面也起到了鼓舞广大文艺工作者再接再厉,将此次座谈会的精神贯彻于行的积极作用。或者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亦或者是某些人阴暗心理的惯性使然,互联网上有些对范曾的攻击、污蔑之声。这些声音如果不及时加以辩驳,不排除有混淆视听、模糊黑白的可能。范曾复杂而漫长的人生经历,有起有伏也不乏争议,正因如此便引得好事者借题发挥,诋毁其作诗言志的真实动机。然而,从历史的长镜头看,只有将范曾个人经历的复杂起伏和其近年来的言行体会摆在一起,才更能够看清楚、想明白当前文艺界积极气象和美好愿景的历史定位和时代意义。   

 

 



相关评论